【高质量发展校园行】产教融合,再谱“人”“机”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1-10 审核人:王定兴 编辑:向文容 浏览次数:

翻开机电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在一路辉煌的足迹上,有两个字显得十分厚重:一个是“机”,另一个是“人”;有两个特色十分鲜明:一个是立德树人,另一个是产教融合;有一个亮点十分醒目:党建赋能引领发展。

“机”是本色。学院前身是1975年原黄石工业学校机械系,1980年为原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机械系,1991年为原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1997年由原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计量系和材料工程系的热能专业合并组建的机械与动力工程系,2004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

“人”是核心。无论是代代传承的教师队伍,还是遍布四方的莘莘学子,都赋予了“机”以灵魂和活力。正如该院陶晶院长在《高质量发展校园行》栏目采访座谈会上所说:“先机在人,有‘人’才有‘机’。助力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学校、学院以及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如今的机电工程学院教师队伍可谓人才济济。博士化率达到40%以上,拥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新老机电人坚持传承创新,助推学科建设不断迭代升级,拥有“智能制造”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和“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平台。近年来,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0项。近三年,学院获“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级别大赛获得奖励300余项,创办科技公司10家,申请专利200余项。

产教融合有特色。校企共同发力,垒起“产教融合”、“竞赛育人”“科技赋能”三大新高地,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问世,一大批师生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党建赋能是引领。机电工程学院始终将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融为一体做、捆在一起抓。做到党建与业务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形成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22年9月,学院获批湖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

筛选专家型人才进企业,共建一个产业学院,形成一片示范效应

2023年10月20日下午,学校在豁度楼208报告厅举行东贝产业学院揭牌仪式。东贝产业学院的揭牌标志着机电学院与东贝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再次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我校与东贝集团的合作历史悠久,双方战略高度互信,人才深度互通,是黄石市校企融合发展的典范,也是学校历届党委接续努力的结果。双方共建产业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依托湖北省新兴产业计划,东贝集团与学校联合建立“东贝学院”;2021年在校领导“党建结亲”理念指导下,“东贝学院”正式揭牌(全国第一家),同年东贝新兴产业班升级为“东贝卓越班”。卓越班学生从机电学院学生当中选拔,通过学院与东贝集团公司双主体教学,帮助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在东贝研发实践平台中理论联系实践。

“经过筛选,2021年学院28名学生成功进入卓越班,目前该班毕业生已实现全员就业。2023年卓越班将进一步升级,新一期面向机械大类招生,开启本科阶段的全程培养。”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菁自豪说到。

“东贝产业学院”的正式揭牌离不开“东贝卓越班”班主任、机电学院副教授、东贝集团科技特派员吴小艳的牵线搭桥。吴小艳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任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省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作为市委人才办选派的100名“服务产业专才”专家之一与黄石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结对子”,目前,已经连任三期该公司“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其间,助力该公司解决了科研项目“高效小冷量制冷压缩机舌簧阀动力学建模及其耦合场特性研发项目”的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共申请了7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相关成果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校企合作,湖北理工学院成立了“东贝产业学院”,同年9月,开设“东贝卓越班”,他担任班主任,为东贝培养卓越工程师,培训实用技术技能人才。

“我深切感受到黄石爱人才、人才爱黄石的良好氛围,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专家走进企业、服务企业,扎根黄石、服务黄石,真正实现了地方、企业和高校三者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吴小艳感慨道。

机电学院院长陶晶展望学院未来时表示:“目前,与东贝共建产业学院的创新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也取得的不少成绩,形成了示范效应。学院也在谋划第二个产业学院,未来希望每个专业都能与一个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打造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省级重点实验室,服务一个地方,对接一个区域

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获批校级重点实验室,2020年10月通过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2022年8月获批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装备领域,是自动化流水作业制造过程中的必要核心设备。

该实验室依托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学科方向,紧紧结合鄂东南智能输送装备行业,长期开展项目研发合作,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工程中心或实验室,获得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该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和创新链条产学研合作与三丰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整合学校和合作企业、行业的力量,推进优势互补,为学科专业交融创造条件,促进创新资源聚集。

实验室开发了多套智能输送成套装备,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有22名教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重点实验室学术团队完成各类校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21项,科研经费26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23项,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

鼓励社会服务岗教师创业,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人才引进来很重要,用好、培育好、发挥好专业性人才所长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更重要。在学校全力推进绩效改革的大背景下,机电学院鼓励老师们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兴趣选择专技岗位类型,并为特殊专业性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场地和设备,鼓励社会服务岗老师创办企业,带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目前,该院社会服务岗徐绍勇老师创办的湖北启宏热工设备有限公司是比较成功的一家,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我读博的时候在导师企业积累了很多创业经验,2017年来到机电学院后,在学院的场地和设备支持下,成立团队,开始设备开发和制造,现在公司在黄金山开发区,已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公司目前与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广泛深层次的合作,但仍特别缺乏专业人才,希望学校早日申硕成功。”徐绍勇老师简要介绍了他的创业经历。

据悉,徐绍勇老师的公司于2017年5月成立,目前公司专职博士有3人,兼职博士有4人,是一家专业从事镁合金及铝合金熔铸技术及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产品销售网络日益庞大,远销山西、浙江、重庆、江苏等20 多个大中城市,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该公司与学校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战略协议,2021年横向科研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金额240余万元,带动3位博士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带动12位应届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解决就业5人;2022年横向科研技术合作50余万元,带动2位博士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带动6位应届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解决就业1人;2023年横向科研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金额150余万元,带动4位博士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带动4位应届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解决就业1人,公司联合学校申报了黄石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近两年公司还通过政府与高校政策支持下的人才共享项目,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公司协助发展,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内部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公司通过提供完善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路径,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公司花重金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不仅把老师带进创业团队,还主动发挥育人作用,在机电学院招募优秀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不断提升机电学子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其中“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董豪同学在本科期间一直在该公司实习,与公司合作参加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精“镁”绝伦--双烧嘴镁合金熔炼炉》获得了省级金奖,他在2020年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湖北讯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挖掘潜力型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赛一品牌”“一赛一团队”

机电工程学院强化党建引领,充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进党建与学生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坚持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秉承“竞赛育人”的理念,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学科竞赛为抓手,积极构建“竞赛育人”新模式,逐步形成“一赛一品牌”、“一赛一团队”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进一步巩固育人成效。

机电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工程训练大赛、全国机器人创意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系列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学生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金奖共计3项、国家级铜奖共计2项。2022年,学生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团体三等奖1项、国家级单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8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5项;在第五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中,获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立项1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4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和学院要完善优化制度顶层设计,进一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探索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紧紧围绕武鄂黄黄都市圈战略布局,对接“51020”产业体系,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提高人才供给质量,进而将我校打造成鄂东南社会服务高地。

“人”在变,“机”也在变。不变的是机电工程学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立德树人、回报社会的初心。我们期待着青龙山下这份“人”“机”之缘,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继续贡献出机电人的力量。(记者 王定兴 向文容 曹菁菁 李刚 赵妮妮/执笔 向文容